歐洲新能源車市一向不溫不火,直到排放新規(guī)這把“達摩克里斯之劍”懸在了頭上。被罰怕了的歐洲車企,只有抓住電動車這根救命稻草。
一季度歐洲新能源車銷量23.4萬輛,同比增長79%,其中純電動車型銷售13.5萬輛,同比增長53%,插混車型銷售9.9萬輛,同比增長132%。
起步最早、一度被視為標桿的挪威,增長不再,而德國、法國、英國市場卻同比都翻了番。燃油時代,德國和法國車企在中國深耕多年,熟悉市場,賺的盆滿缽滿,電動時代必然也不會做旁觀者。中國市場紅利,它們會眼睜睜看著特斯拉一人獨享嗎?
一定不會。它們會怎么來?不妨先看看他們在自家的套路。
◆是怎么個套路?
歐洲市場上熱賣的車型以小微車型為主,以德法兩國為例:賣的最好的是大眾e-高爾夫、雷諾ZOE和標致e-208等小微車型,增速更是可觀。雪鐵龍C-Zero這種2010年就已問世的微型電動車,至今還在熱賣。
特斯拉也進軍歐洲市場,但步子遠沒在中國那么大。Model 3一季度累計銷售2.1萬輛,同比僅增長7.6%,而同期雷諾ZOE和大眾e-高爾夫分別增長了77%和38%。
為什么歐洲賣電動車還在“翻箱底”?因為成本。歐洲車企的電動化之所以雷聲大雨點小,成本高難賺錢是主因。對電池降本這件事,歐洲人和日本人一樣,不見兔子不撒鷹。小微型電動車開發(fā)成本低,且素受歐洲人喜愛,所以,造小型電動車既不虧錢也能平衡排放。何樂而不為?
歐洲這些小車跟我們有關系嗎?有,咱們捋捋。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