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能源] 在整個新能源車行業(yè)當中,如果說造車新勢力是“新來的”,它們需要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攻城掠地,那么傳統(tǒng)中國新能源品牌(以下簡稱中國品牌)作為 “老前輩”,需要做的就是守住陣地。
經過多年政策扶持,中國新能源品牌占盡先發(fā)優(yōu)勢,努力生長,但依然有騙補、騙資質、制造工業(yè)垃圾的亂象頻出。所以中國新能源品牌真的是扶不上墻的阿斗,還是我們一直帶著有色眼鏡在看它們?時至今日,中國品牌的新能源車產品還能相信嗎?它們換道超車的夢還能實現嗎?
《尋電之路第二季》:補貼退坡、疫情影響、競爭加劇,2020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風暴,市場和消費者都心懷疑問——“該選擇誰?”
歷時半年,汽車之家走訪超過10家新能源汽車品牌,深入研發(fā)、制造、售中售后等環(huán)節(jié),同時結合大量調研數據,對用戶購車的疑慮問題,尋找一個答案。(注:文中涉及銷量數據均為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數據。)
疑慮一:從關心政策到關心市場?
10年前,一則《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拉開了我們國家對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大幕,真金白銀的補貼、車輛牌照政策的傾斜,催動了新能源產業(yè)迅速成長。
1、購車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占號”
介于上述原因,中國新能源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并不“高大”,甚至偏“負面”。即便如此,由于當時造車新勢力尚未成氣候,而海外、合資品牌也沒有大舉進入該領域,所以中國新能源品牌依然收獲了新能源市場大部分的銷量份額,2017年市場份額占比高達95.37%。
政策扶持下的高銷量看似“繁華似錦”,實則不堪一擊。隨著補貼的大幅度退坡,其他競爭對手的進入,產品一旦和消費者需求無法契合,銷量的下滑就是必然。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曾公開表示,“傳統(tǒng)車企如今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挑戰(zhàn),它們的市場基本上都是出租、網約、共享用車,這是極其危險的事情,因為這個市場不可持續(xù)!
“前幾年新能源消費者主要集中在B端,C端的消費者購車主要是用來占號,買了都沒怎么開,過幾年就要換車。但現在電動車不是占號的手段,有一些剛需的消費者、電動車愛好者開始出現。”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認為私人消費者的需求在發(fā)生改變。
2、要低價不要低質
售價區(qū)間在10萬以下的微型、小型純電動車,因其價格便宜、出行方便、補能成本低,和消費者短途代步的需求吻合,一直以來都受到歡迎。但之前車企為了追逐補貼,過分追求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和長續(xù)航里程,提高了車價不說,配置和品質方面也有所忽略。
豐富的用車場景讓大家對車輛的要求更多元化。向上和向下的兩級分化是現階段新能源車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向下,消費者需要的是優(yōu)質、低使用成本的代步車,向上,則需要個性化和高端化的產品和服務。如何用好先發(fā)優(yōu)勢,做到更懂中國消費者?是擺在中國品牌面前的一個難題。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