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上一期文章我為大家講述了Frank Stronach(下稱“Frank”)是如何白手起家,建立起麥格納的。本期我們將繼續(xù)跟隨麥格納的發(fā)展軌跡,看看這家公司是如何從美國石油危機中找到機遇?它又是如何通過鉆研零部件制造技術,改變量產汽車形態(tài)的呢?麥格納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整車設計制造能力呢?本文將為你一一解讀。
● 美國石油危機為麥格納帶來的機遇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并大幅提高原油價格,使油價暴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fā)了二戰(zhàn)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石油危機使得油價暴漲,美國政府開始實施汽油配給制度,有些地區(qū)需要按照車牌的單雙號在不同的日子去油站加油。
持續(xù)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fā)達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沖擊。而對于美國汽車行業(yè),由于油價暴漲加上經濟不景氣,人民對低油耗汽車的需求迅速增長。整車廠商為了維持銷量,不得不絞盡腦汁降低車輛的油耗。降低油耗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降低整車的重量,而把汽車的金屬保險杠換成塑料件是最容易實現(xiàn)的解決方案。
Uniroyal的研發(fā)成果就是業(yè)內稱為反應注射成型(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的技術,簡稱“RIM”工藝。RIM工藝的研制成功促成了Polyrim公司的成立,該公司成為了麥格納首個塑料前保險杠生產部門。
由于聚合物原料成分和成型技術可以精確定制,所以可以生產出重量,強度,密度和硬度特性不同的各種尺寸零件。相比熱塑成型工藝,RIM工藝生產的大型聚亞安酯零件重量要輕得多。由于RIM工藝要求的溫度和壓力都較低,所以能夠采用成本較低的鋁制模具。
這里面的故事是這樣的,第二次石油危機時,美國經濟環(huán)境低迷,汽車市場不景氣,低價、省油的汽車才是王道。和日本車相比,當時克萊斯勒的車型油耗和售價都沒有優(yōu)勢?巳R斯勒當時的產品之間零部件通用性低,生產工藝差異化大。市場不景氣導致克萊斯勒零件庫存積壓嚴重而頻臨破產邊緣。
K平臺的誕生使得克萊斯勒不同車型在客戶看不到的地方采用了大量相同的零部件,這樣可以通過大規(guī)模生產來降低車輛制造成本?巳R斯勒花了3年時間和10億美元來開發(fā)K平臺,而從K平臺衍生出克萊斯勒LeBaron和道奇400車型只花費了5000萬美元。K平臺衍生車型的銷售利潤曾一度達到克萊斯勒運營利潤的50%,盡顯平臺化造車的成本優(yōu)勢。K平臺衍生出來的車型在1981-1988年間銷售了超過200萬臺,在當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了通過平臺化和提高零部件共用性來降低制造成本,以更低的售價來增強車型市場競爭力外,克萊斯勒開始采用質量更輕的塑料材質來取代鋼材以降低油耗。而把保險杠由鋼材換成塑料最容易實現(xiàn)大幅度減重效果,麥格納新研發(fā)的塑料保險杠正好滿足克萊斯勒的需求,促成了大量的訂單。截至上世紀90年代,麥格納每年的塑料保險杠生產量可達百萬條以上。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