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沒有改變的前懸架結構
相比后懸架結構,兩代高爾夫前懸架結構中的變化從表面上看并不大。具有結構簡單、占據(jù)空間小等優(yōu)點的麥弗遜式獨立懸架也被高爾夫7沿用。材質方面相關部件均為鋼材質,下擺臂也都由沖壓工藝制成。整體來看,從第一代高爾夫上便匹配的麥弗遜式前懸架,用中規(guī)中矩形容再合適不過。
雖然懸架結構沒有發(fā)生明顯改變,不過我們在細節(jié)之處仍然發(fā)現(xiàn)了高爾夫7與高爾夫6的不同,那就是下控制臂與副車架的固定方式。從下面的小圖中可以看出,高爾夫7的下控制臂后端通過連接座直接固定在了副車架上,而高爾夫6的下控制臂則是通過液壓襯套與副車架相連。這個連接點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除了會受到與車輛行駛軌跡平行的力外,還會受到垂直于車身方向的力。理論上講,液壓襯套可以將路面帶來的顛簸過濾的更好,會給乘員帶來更為舒適的感受。當然,高爾夫7上的末端集成球頭鉸接的單件板材支承的桿件,其成本相比高爾夫6上采用的更低。
高爾夫7延續(xù)了高爾夫6上類似H型的鋼制副車架。相比全框式副車架對車頭部分的加強作用,H型副車架略弱。不過,高爾夫7在副車架的后固定點處,添加了加強局部強度的結構部件。此外,從下面的仰視圖中可以看到,高爾夫7在出廠時也沒有在動力總成下加裝護板,未來購車的車主可以考慮購買護板自行添加。
為了減弱前置前驅帶來的扭矩轉向問題,高爾夫7與高爾夫6都采用了左右不等直徑的半軸做為解決辦法。我們以車內乘坐時的視角為基準,靠近駕駛員側長度較短的左半軸直徑要小于靠近前排乘員席側較長的右半軸直徑。較粗的一邊直徑更是超過了46mm,更粗的半軸意味著更高的抗扭強度,現(xiàn)在的發(fā)動機排量雖然小,但是扭矩卻并不弱。對于它們而言這意味著由于左右半軸不等長而造成的扭力轉向情況會被削弱,提升操控的精度。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