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飾設計
◆ 空間是焦點
對于我而言,進入車內要做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實際體驗一下XTS的空間,畢竟XTS的軸距只不過2837mm,相比競爭對手們動輒3米有余的軸距看起來有些力不從心。前面已經說過,凱迪拉克的工程師們將A柱和C柱分別前移和后延,在這個軸距尺寸上得到了最大化的乘員艙空間,但是其實際的效果又如何呢?
在前排座椅正常位置的情況下,1.82米的我坐入后排腿部仍有兩拳半左右的余量,而且XTS的坐墊長度到位,不像個別加長車型那樣忽略了后排乘坐感受,不過傾斜的C柱并沒有留給后排乘員頭部寬裕的空間。從凱迪拉克官方給出的和A6L(軸距3012mm)的乘坐空間對比來看,XTS能夠提供與A6L相當的縱向空間,而且在個別項目上還有優(yōu)勢,當然廠商的數據僅供參考,真正的表現等我們評測時就會見分曉。
車內空間對比(來自凱迪拉克官方) | ||
凱迪拉克XTS內部空間 | 奧迪A6L內部空間 | |
前排內部高度(mm) | 950 | 950 |
前排內部寬度(mm) | 1470 | 1452 |
前排腿部空間(mm) | 1069 | 1075 |
后排內部高度(mm) | 960 | 955 |
后排內部寬度(mm) | 1431 | 1423 |
后排腿部空間(mm) | 1010 | 1010 |
◆ CUE是內飾最大亮點
內飾設計的最大亮點無外乎凱迪拉克的CUE移動互聯系統(tǒng)了,彩色HUD飛航儀表+12.3寸全液晶可變主題儀表盤+高亮度多點觸控液晶屏帶來的視覺沖擊和使用體驗讓XTS在車輛技術上立刻領先了一大截。
『12.3寸的液晶儀表,可更換4種主題』
CUE系統(tǒng)全稱Cadillac User Experience,直譯為凱迪拉克用戶體驗,中文名稱為凱迪拉克移動互聯體驗,它由中控臺、方向盤控制、全液晶儀表盤和語音信息識別系統(tǒng)構成,而整個系統(tǒng)的核心裝置為中控臺屏幕及觸控面板。這套系統(tǒng)的詳細使用和說明可以點擊后面文章鏈接查看--《觸屏操作/數字儀表 評凱迪拉克CUE系統(tǒng)》
『設計師們還在觸控面板后部設計了可以放置手機的儲物盒』
『方向盤控制鍵以及車內所有的觸控面板在電源關閉時按鍵都會熄滅,
只留下黑色的鋼琴烤漆面板,在通電后按鈕亮起。』
『后排空調面板同樣為觸控式,在未通電時按鈕不點亮』
CUE不僅是技術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樣也是設計上的里程碑,它把很多之前只出現在概念車上的理念變成了現實。其實在多年前,凱迪拉克就已經開始著手新一代移動互聯技術的開發(fā)。那個時候,iPhone還沒有像現在這么瘋狂熱銷,工作人員著手從人們的使用習慣開始調查,他們希望開發(fā)的是一套讓人們很容易就上手的互聯系統(tǒng),能讓人們在使用這套系統(tǒng)時就像擺弄自己的手機、游戲機或者是音樂播放器一樣簡單。
最終調查人員發(fā)現,人們更喜歡觸屏手機的操作,支持多點觸控的電容屏那個時候也剛剛開始在手機上嶄露頭角,凱迪拉克的新一代移動互聯方案也隨之敲定,并且在開發(fā)過程中針對人們日常使用個人通信產品時的一些抱怨加入了手勢接近感應、觸摸屏模擬觸感反饋等等技術,加上電子技術的應用,讓CUE甚至能在儀表盤和中控觸摸屏之間互動。
這套系統(tǒng)的開發(fā)非常復雜,為了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開發(fā)人員既要設計夠炫夠新潮的產品外觀和控制面板、又要設計易于理解、視覺效果出色的用戶界面還得優(yōu)化菜單層級、分類和操作的步驟,同時所有的工作還都需要兼顧和整車其他系統(tǒng)的匹配,同時考量人機工程學、駕駛安全等等一系列問題。為了保證工作效率,凱迪拉克將工程人員、圖形設計師、工業(yè)設計師和交互設計師通通集結在了一起,如此規(guī)模的團隊去做汽車移動互聯技術的開發(fā),對于一直在車聯網技術方面處在前沿的通用集團而言,也還是頭一次。這對于設計師們而言,也是一次破天荒的大合作。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