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_亚洲精品偷拍自综合网_国产在线精品观看_污污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汽車文化 品牌歷史 正文

性能研究系列:BMW M品牌40年傳奇歷史

收藏 (0條) 舉報/糾錯

■ 早期的M為賽事而生

  1972年,BMW并沒有立刻推出以“M”命名的車型,BMW M真正登場的時間是在1972年年底,1972年,寶馬賽車公司推出全新的轎跑車,新車的型號為BMW 3.0 CSL。作為BMW M的開山之作,BMW 3.0 CSL奠定BMW以賽車開發(fā)思維開發(fā)M量產車的“性能哲學”。

  BMW 3.0 CSL車重僅為1092kg,但真正的亮點蘊藏在發(fā)動機蓋下面。因為BMW 3.0 CSL采用11:1壓縮比的3340毫升直列6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達到360馬力,這是寶馬公司為賽車打造的最后一款雙氣門發(fā)動機。

  1973年年初,寶馬賽車公司展出設計師保羅·布拉克(Paul Bracq)設計的名為“Turbo(渦輪增壓)”概念車,這款車型使用一臺2.0L的四缸渦輪增壓發(fā)動機,最大功率達到280馬力,對于只有兩氣門發(fā)動機來說,已經是非常強勁的數據。不過到了最后,這臺概念車由于石油危機等因素的影響并沒有量產。

  采用與BMW M LOGO相同顏色方案的3.0 CSL雙門轎跑車很快統治賽場。1973-1979年,BMW 3.0 CSL共6次奪得歐錦賽冠軍,包括1973年的勒芒大賽和1974年的歐洲挑戰(zhàn)杯賽(Europe Challenge Cup),并稱霸國際房車賽事的冠軍長達十年之久。

  1974年,3.0 CSL雙門轎跑車首次配備防抱死制動系統,這項創(chuàng)新技術后來成為BMW 7系的標準裝備,而采用3.2升雙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的3.0 CSL最大輸出功率甚至達到了800馬力。從1972年發(fā)布至1975年停產,BMW3.0 CSL共生產了1972輛。

  1975年,BMW Motorsport GmbH將目光轉向大西洋彼岸,開始關注美國IMSA系列賽,并期望“BMW”品牌能夠成功登陸更加龐大的美國市場。1975年底,寶馬贏得IMSA制造商錦標賽的冠軍,越來越多的美國消費者也因此了解到“BMW”就是德國的寶馬汽車公司(Bavarian Motor Works)縮寫。

■ 傳承至今的BMW精英駕駛培訓

  其實,這一段應該在BMW 3.0 CSL參加比賽之前,為了使文章具有完整性,我將此段移到這里。當時,約亨·內爾帕施為了能在賽事中取得好成績,帶領車隊在圣莫里茨(St. Moritz)完成新車的駕駛訓練。

  在這個被譽為瑞士滑雪天堂的地方,團隊接受一位運動學講師和一位運動心理學家的指導便開始參與到之后的比賽中。BMW也在隨后針對此套駕駛培訓開展類似課,自1977年起,這類課程以“BMW精英駕駛培訓”(BMW Driver Training)的名稱推出。

  1976年2月3日,埃伯哈德·馮·金海姆給BMW Motorsport GmbH下達一項新任務,就是推進當時稱為“精英駕駛培訓”向專業(yè)化轉變。最初給公司管理層提出的設想是:每年在BMW測試機構開發(fā)15項課程,每項課程至少有20人參加。同時,各個賽道組織五項附加課程,每項課程有100人參加,全年共計800人參加培訓,借此課程系統化地促進駕駛者在人車之間的表現,這是BMW精英駕駛培訓成立之初所公布的重要宗旨。

  1977年1月13日,雷諾·艾爾頓尼(Rauno Aaltonen)正式簽約,成為BMW M的第一位教員。后來,艾爾頓尼不僅傳授其豐富的賽道駕駛經驗,還借此出版了當時唯一一本駕駛者培訓書籍《Revolution at the Wheel》(車輪的革命)。這本書在當時是唯一一本清晰闡述駕駛培訓步驟及課程的書籍,上架之后在一夜之間被搶購一空。直到今天,這位“芬蘭飛人”仍在將自己獨一無二的駕駛技藝悉心傳授給所有BMW的駕駛者,只不過重點已轉移到安全性方面。

文章標簽: 品牌歷史
文章導航
展開全部目錄收起全部目錄
收藏
+1
+1
推薦閱讀
發(fā)表我的評論
您認為文章寫的好么:
評價內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個網友評價,其中100.00%好評,0%差評。
評價理由:語句不通/文章閱讀困難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