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_亚洲精品偷拍自综合网_国产在线精品观看_污污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車聞中心 行業(yè)政策 正文

麥肯錫發(fā)布中國汽車行業(yè)六大關鍵特征

收藏 (0條) 舉報/糾錯 向編輯提問

  [汽車之家 資訊]  近日,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管鳴宇在上海發(fā)布了今年的《中國汽車行業(yè)最新趨勢》。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的高端車市場在2020年增長了13%,而美國下跌了12%;中國的新能源市場則在2020年大幅增長了22%,美國只有4%。

汽車之家

  近年來,中國乘用車的總體走勢是極速攀升,其中2017年為頂峰。2018年進入調整期之后,中國乘用車的銷量就不斷緩慢下跌,從2017年到2020年,總共跌了7%。但這只是一個宏觀表現(xiàn),因為對比2019年和2020年,乘用車市場的幾個細分領域有了明顯增長,表現(xiàn)頗為搶眼。如文章開頭所說,我國高端車市場的增長率,2020年相比2019年,中國增長了13%,而美國下跌了12%;新能源市場的增長率,2020年相比2019年,中國大幅增長了22%,美國只有4%。

  在發(fā)現(xiàn)細分市場出現(xiàn)如此明顯的變化之后,2021年麥肯錫專門做了汽車消費者的相關調研,發(fā)現(xiàn)近兩年汽車產業(yè)出現(xiàn)了6大關鍵特征:

  一、從20年前的增量市場徹底變成存量市場。由于車主不斷的消費升級,高收入人群越老越多,目前中國有超過一半的汽車消費者是存量客戶,即家里起碼有一輛車。大部分汽車消費者早已不再是“小白”,而許多品牌也因此再也無法像當年那樣,能輕松將車賣出,輕松賺錢。還有一個新發(fā)現(xiàn),就是大部分20萬元車以下的車主,都會有進一步升級的打算。但超過20萬,尤其是已經擁有20到30萬元價位車的車主,大部分都不再會選擇消費升級。

  二、合資品牌的護城河正在逐漸消失。以前客戶會選擇一款性價比、舒適、品牌、安全等各方面都要顧及到的汽車,因此一般會首選合資品牌,中國品牌極少提起。近兩年尤其是今年開始,大批中國品牌及它們打造的車款開始成為用戶潛在目標。而中國已經是目前為止在存汽車品牌最多的國家(麥肯錫以超過1000輛車就算一個品牌為計)——截止2020年有107家,競爭是極為激烈的。但品牌越多競爭越是激烈,消費者的選擇反而更為明確和冷靜。相比過去不少準車主傾向于每一個知道的品牌都要了解一下跑一下,中國許多城市才會出現(xiàn)許多汽車城汽配城,因此初始考慮子集也會比較多,F(xiàn)在的消費者會有明確的2-3個品牌,最后的選擇也大都在預選品牌之內。

  三、全渠道的數(shù)字化觸點深入消費者決策環(huán)節(jié),流量體系重塑成為新戰(zhàn)場。前幾年,車企其實是一個To B的產業(yè),比如將車先給零售商,4S店或是給租車公司等等,很少會直接To C。而這幾年來,由于造車新勢力的加入,他們大都會首選直營店甚至直接開啟網(wǎng)絡預售,使得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發(fā)現(xiàn),應該和客戶有直聯(lián),有更多的互動和黏著度,想要從To B轉向To C。

  四、新能源車正式進入發(fā)展拐點。以前大部分新能源車是賣給車隊,賣給網(wǎng)約車或出租車公司之類的,就是典型的To B。從去年開始,To B的份額在直線下跌,而To C則在去年漲到了60%。越來越多的個人客戶開始看好電動車購買電動車,不僅僅因為成本和技術因素,品牌也漸漸成為了關鍵。麥肯錫曾在2年前做過一個小調查,是關于選擇新能源車的理由,其中一條就是“是否為了品牌而選擇新能源車”,這一選項當年有10%的新能源車車主勾選了。而今年再做相同調查時,這一數(shù)據(jù)上升到了15%——看起來只增長了5%。但換一種眼光看,等于是多了50%的支持率。

  五、用戶越來越在乎智能系統(tǒng),開始為此付費。麥肯錫做過調查,起碼有40%的車主愿意為喜歡的軟件付費,比如L2駕駛等等。有些車主在軟件上的花費甚至已經溢價達到了整車的5%。更有60%的客戶點名要有OTA功能,也愿意為了OTA付費。

  六、回歸行業(yè)本質。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有了更高級甚至更哲學的思考層面,即如今的汽車到底在解決什么需求?是否依舊是最初的從A-B的出行——如果是這樣,那是否還有必要買車,或許共享汽車是更好的選擇。因為他們認為私家車的使用率并不是特別高,或許還會出現(xiàn)新的需求拐點。

  而2020年開始,由于受到疫情和行業(yè)變化的影響,汽車產業(yè)還面臨著5大主要挑戰(zhàn):第一是工作方式開始變化,比如疫情造成大量人才開始輕工作,以及必須不斷提高速度與效率。第二是數(shù)字化需求加強,使得汽車產業(yè)的成本必須不斷降低。第三是客戶行為的變化。第四是軟件人才的大量稀缺。第五是可持續(xù)發(fā)展,造車人才的變化非常關鍵。

  總體上看,未來5-10年有必要對員工產能進行大規(guī)模調整,尤其是技能方面,起碼有20-30%的凈勞動力需要再平衡。如果再激進些,或許能達到50%。其中最急需的新人才有軟件人才、大數(shù)據(jù)分析人才、新to C直聯(lián)銷售等等,應該會有10%-25%的增加。由此也會讓原本的造車產業(yè)鏈發(fā)生改變,出現(xiàn)敏捷開發(fā)團隊。而每一個敏捷開發(fā)團隊中都要具備大量的跨職能部門角色,比如敏捷大師、架構師或全棧技術負責人、用戶體驗或用戶界面設計師等等。而且,敏捷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從過去的6年,到如今的3年未可能就是1年半。(編譯/汽車之家 畢業(yè))

向編輯畢業(yè)提問
收藏
+1
+1
推薦閱讀
發(fā)表我的評論
您認為文章寫的好么:
評價內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個網(wǎng)友評價,其中100.00%好評,0%差評。
評價理由:語句不通/文章閱讀困難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載中